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動、靜與太極」-江文雄 理事講述


日前承蒙梁兄邀寫分享文,倏有受寵之感。考其本性,不善表達,而且才疏學淺,極不宜展現,何能接此重擔。幾經輾轉反側,想起最近同修心如漂木、浮沉不定,觸動了我的心,毅然鼓起勇氣執筆一述,與大家分享一點對動靜的論述。

拳論說:動則分、靜則合。動中求靜,靜中觸動動猶靜。動是因,靜是果;動是手段,靜是目的。細想其中之內涵,淺出深入值得深思。我們都知道太極拳為內家拳,它融合內功、氣功、力學、醫學,並與佛法關係密切。他主張要定、要鬆、要靜、要穩,並且強調應以客觀主義判斷事情,尋求自然。我們打拳都想要鬆,不鬆氣就不通,而鬆的基本條件是靜,如果心常浮動,又何能鬆身?

從古典醫學的角度來看,在養生理論中一貫將心、腎相連。以五行角度認為:心為火、腎為水、心腎相交為水火相濟,才能陰陽平衡。如果腎氣不足,嚴重虧損,就是傷了根本。如同大樹枯根,枝葉難以茂盛。所以養生必先養腎,而養腎又須先養氣,氣足腎水才能旺。練拳也要先固腎,固腎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清心寡欲,要把練拳與修心結合起來,否則心浮氣躁,其形散亂,腎源難固。宋朝張載的養生名言也說:「心合則氣合,心正則氣正,」心靜可通神明;佛學也說定而後才能生智慧,定就是無極,而定生於寂,可見心靜的重要性。

拳論又說:身強動,心貴靜。神舒體靜、刻刻在心。養生理論亦云: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誠如此類論述不勝枚舉,文繁不及載錄,又惟恐縛腳布越長越臭,就此畫上句點。

綜觀以上前輩先賢諄諄教誨、苦口婆心,就是希望我們打拳時心境一定要持靜,結果我們卻忽略了。學拳不從拳理,猶如飛機、輪船不走航道,豈能達到目的,焠取精髓有所成就?所以應冷靜處事,否則心浮氣躁、腎氣渙散、腎水不聚,反而助長肝火竄升,雖不病亦已折損。欲求養生,卻未獲其利先受其害,何苦來哉?但願同修能自酌約束,則健康延年當指日可待。最後再將太極拳歌訣「四性歸原歌」節錄於後,希能深究其中含意。

世人不知己之性 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 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賴天地以存身 天地賴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 天地授我偏獨靈

1 則意見:

匿名 提到...

文雄師兄,精闢的體悟令人讚賞!
知身體鬆緊,就懂人生鬆緊,藉由自己的身體,完成一生的圓滿。知道何時要努力,何時該鬆放手,對於人生許多事務,也比較沒有罣愛了。人的一生,究竟是什麼才值得追尋呢?

陳雲龍 9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