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前輩李雅軒大師曾將太極拳力的性質與內涵,分為五個層次:「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鬆沉勁,鬆沉勁不如輕靈勁,輕靈勁不如虛無勁...」。第一種勁道:硬勁,大家比較好體會,即蠻力也。第二種勁道:僵柔勁,認真練拳一陣子後,勁道由腳而腿而腰整勁上來,也能逐一體會。第三種勁道:鬆沉勁,要體會就有難度了!若沒有太極功力深厚的老師親自指導及餵勁,想自己無師自通決非易事。末學目前也僅對鬆沉勁練法稍稍有點感覺而已,自忖鬆沉勁初階程度大概還要幾年光景才能體會到。至於中乘太極功夫~輕靈勁及上乘太極功夫~虛無勁,更是只能紙上談兵而已。此五種勁道簡述如下,另附插圖讓讀者一目了然!
1. 硬勁: 又稱僵勁,純肌肉骨骼帶動的力。拳論云:「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爲也。」體格碩壯者,硬勁本來就很大,容易自恃其能地以壯欺弱、或學各種技巧以快制慢,旁人驚呼厲害,以為這就是太極拳。其實此硬勁練法與太極拳鬆柔練法是南轅北轍的!
2. 僵柔勁: 此勁能腰馬合一,即能整勁也。多數人認真練拳一陣子後,已開始能體會鬆柔了,打套路時能感覺出以腰為主宰,且由腳而腿而腰整勁上來,但因周身關節尚未鬆開,因此身體上的僵勁還在,與人推手便能檢驗出其身體的鬆懈、兩手直來直往的硬勁力道及兩腳苦撐或無根也。僵柔勁與真正太極之鬆柔,仍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因此拳論特別提醒後人,若一味地苦練硬勁或僵柔勁,既使到達高階的程度,仍是旁門啊!
3. 鬆沉勁: 若以拳精拳論所述「拉弓」來比喻,此勁弓背已成形,弓背有彈性而略有開合樣子,但無法真正拉弓,即有球但無法真正開合。欲去除身體本能之僵勁,可以從手弓~捲肱滾肘練起,若有擰毛巾的感覺且身弓開始帶動手弓與足弓,則達到鬆沉勁初階之目標指日可待。具鬆沉勁之太極高手,其九大關節已逐一鬆開,以推手檢驗之,能與對手粘黏連隨而不丟頂。
4. 輕靈勁: 此勁道乃拳精拳論所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之內勁,弓背、弓弦皆已成形,因此能拉弓﹙蓄﹚放箭﹙發﹚。懂勁後默識揣摩、愈練愈精,五弓愈練愈大支。打套路拳架時,自能「一舉動,周身輕靈而貫串」。以推手檢驗之,對手攻來,一碰即彼根被拔而落空,而且是舒舒服服被推倒或跌出,好像大人在玩小孩似的。
5. 虛無勁: 即拳精拳論所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階及神明」境界。前輩們亦說:「太極拳功夫,其最高者,是找虛無的氣勢。」讀者可從王宗岳、楊露禪與楊澄甫等祖孫三代、武禹襄等太極宗師之膾炙人口事蹟略知一二。
末學所畫的五種勁道比較圖中,前面三種勁道兩兩重疊區域明顯且勁道不大。力氣大的硬勁(例如:中階硬勁),可與初階之僵柔勁相抗衡。剛成形的鬆沉勁﹙初階﹚可與力大如牛的硬勁﹙高階﹚或練得不錯的僵柔勁(中階)相抗衡,但仍敵不過整勁極佳的僵柔勁(高階)。至於真正高深莫測的太極功夫~輕靈勁與虛無勁,只是猜測之示意圖,尚祈讀者見諒!
祝 大夥兒 練拳愉快! 新年快樂!
張耀明 撰稿
0 則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