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本會組織暨理監事名單

本會以會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理事會為執行機構,並於會員大會閉會期間代行其職權,監事會為監察機構。

理事九人分別為
理事長:陳雲龍
常務理事:楊宜興、梁世宏
理事:江文雄、賴文福、梁清葉、周宜守、張耀明、戴淑華

監事三人分別為
常務監事:吳蕙馨
監事:鄭幸讚、游美智

另專聘吳宇君為本會總幹事,並推薦幹部數名,負責推動各項事務,如下
幹事:劉爾良、吳靜玫
財務組長:魏淑英
總務組長:黃意雯
活動組長:胡秋芬

2006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教太極拳經驗談

學會指導老師 王正勝 2006/12/22

近年來國內許多研究發現,有打太極拳習慣的中老年人,體內白血球數目比沒練功者多了五成,調控免疫系統的樹突細胞量也增加許多,證實練太極拳確實有強身健體之效果。人會老會病總是事實,即使身價百億或位高權重,時候到了誰也躲不掉。但吾人若即日起(年歲多大不是問題)開始練太極拳並持之以恆,不僅能逐漸鬆筋活骨、修心養性,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功夫益加深厚時,它將護著自己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走得更健康,走得更穩。

練太極拳過程中,如何鬆沉?如何主宰於腰?是同學們經常問到的,在此提供幾個思維供大家參考。若有才疏技薄之處,尚祈指正!

一、如何鬆沉?
拳經拳論上所述「周身輕靈、沉肩墜肘、鬆腰落胯、尾閭中正、虛實宜分清楚」等要領,領會一分,便能鬆沉一分;領會二分,便能鬆沉二分。換句話說,除了兩腳必需撐著全身體重之外,其他全身不要有一絲僵硬處(肌肉呈用力狀態),便能真正做到完全鬆沉了。

二、如何主宰於腰?
拳架中若有變化轉折不順暢之處,其病必在腰腿,非在手腳,要由腰腿改之,不要一味在手腳上探求。因此身體的任何部位,不論前進後退、左右轉動,均要隨著腰軸移動,由腰帶動。腰軸先動,手腳才隨之而動;腰軸不動,手腳不可自動。

藝術太極養生學會的成員平時練拳相當認真,成員之間相處非常和諧融洽,這樣的練拳態度與心量令人感到十分欣慰。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有緣成為指導老師的我,充其量只能給予練拳的方向與套路的修正,並減少習者盲目摸索的時間而已。但想要從太極拳真正得到好處,還是得靠自己的恆心與毅力,不可存有急功近利之念頭,因為太極拳是講求「順其自然」,效果是日積月累漸漸增加而來,所以練太極拳也是在鍛鍊心性。

今日欣逢大會成立,除預祝大會圓滿成功外,也祝福學會的每位成員身體健康,道技並進。

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我練太極拳的心得

籌備會委員 張耀明 2006/12/21

記得五年多前因淡水社大開班因緣開始學太極拳,約莫學了半年將四十二式套路記熟了,便跑去問老師:「太極拳只有這樣子嗎?」老師告訴我:「目前學的只是招式,外型有很多要調的,另外還有很多內理功夫」我接著問:「如果都會了,然後呢?」只見老師大笑然後告訴我:「我練太極拳已近二十年,到目前為止也只有體會一些而已,太極拳的意境,如長江大海深不可測。」回答我的老師說話不急不緩、平易近人,教拳耐心易懂、且能因材施教,他正是「王正勝老師」也。從他對學生的用心教學,以及回答時其虛懷若谷的胸襟,讓我知道我遇到了一位明師,而他所說內理功夫與太極拳意境,當下開始讓我對太極拳著迷了!

很感激老天爺讓我遇到一位好老師,若不是他,我大概只能在拳路形式上打轉而已,無法進一步體會太極拳沉胯、發勁、鬆柔等內理功夫。儘管目前懂得還很淺顯,即套句老師常說的:「進步空間還很大!」但慶幸自己總算入門了,不再只是招式上的比手畫腳而已。「生活太極化」也是王老師常對我們諄諄教誨的,因為我是上班族,練拳的時間有限,所以我經常會利用零碎時間「修理」自己,例如搭捷運時虛步或馬步站樁、坐電梯時面對鏡子調整弓步姿勢、與人講話時鬆腰跨、常爬樓梯練腿力等。所謂「境能轉心、心亦能轉境」,自己發覺到日常生活中,如果常把握住「當下」練太極拳的心境,我忙碌緊張的上班心情比較能轉為鬆坦自在,但如果常懶散不想練,大概那時的心境是極為散亂了!原來太極拳是練心、練意的內功拳,從專注於動作中,能使吾人意念趨於純靜,進而心意氣勁合而為一,如此「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意境才能真正做到,打起拳來也才有味道啊!而這正是王老師常以各種活潑的教學方式對我們師兄弟們耳提面命的話語。

我還要感謝我的內人靜玫,她雖然對太極拳尚未感到興趣,但在我接觸太極拳的幾年當中,總是長時間默默的支持我,例如常幫我拍VCR讓我知道自己打拳的缺失,常勉勵我「比賽成績只能肯定拳路外形,練拳目的尤重心性的修煉。」因此靜玫也稱得上是我練拳的良師益友了。(哇勒!一定是從王老師或師母那兒耳濡目染來教訓我的。)還有她也常熱心地參與本會行政庶務的推動,期盼將來有一天靜玫也能投入練太極拳的行列,與大家一同分享練拳的喜悅。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本會沿革

籌備會主任委員 陳雲龍 2006/12/20

民國93年初梁清葉師姊參與淡水社區大學太極拳班研習,在王老師正勝的教導下,拳藝精進,感受到王老師和藹可親,教拳認真,一招一式細心又耐心的講解,每個細節都剖析得很清楚,讓學生能充分了解;指導學生正確的運動方式,避免造成運動傷害,要求學生量力而為,慢慢練習,不求速成、不貪多,只要有恆心的練習都可以學得很好,且身、心、靈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如此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清葉師姊,為讓如此優秀的老師分享其他拳友,向王老師提及是否可來關渡教授拳藝,當時王老師客套婉謝,因忙碌沒有時間,需要等到七月後才有空檔。

時光飛逝,時值盛夏,稍來七月喜訊。梁師姊再次禮邀王老師教授拳藝,契而不捨的精神終於感動王老師,就此圓滿塵埃落定。

93年7月開始,每週四晚間7:00~9:00於竹圍的自強國小籃球場習練,當時梁師姊邀請15位愛好太極拳拳友來學習。94年開始,因為學校經費短缺,無法繼續提供燈光,只好另覓場地,移往關渡台北藝術大學繼續習練;為方便更多的人可以學習,及有充分的時間互相討論研習,於94年7月開始改為星期日早上習練。由於王老師教學認真,德藝雙修,慕名前來習練拳藝者絡繹不絕,目前學員不遠千里而來,已接近70位學員了!

有鑑於學員對於太極養生運動的喜好,為讓學員增廣見聞,多向其他老師,前輩先進學習,以精進技藝,王老師鼓勵我們組織一個團體加入太極拳總會,一來可以從總會得到更多學習的訊息及機會,再來有了團體組織可以增進彼此間的向心力及情感,更進而由團體的力量將太極文化推廣出去並發揚光大。讓此項老少咸宜的太極養生運動,能受惠於社會大眾。於是在95年初開始收集成團資料與著手規劃,經過多次的會議討論改進,研擬出組織章程草案,於95/7/31委由楊宜興先生發函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提出社團成立申請,於8/23獲准籌備本會。10/1討論籌備會組成事宜,並分配相關工作。10/22舉行發起人暨第一次籌備會議,並選出籌備會委員:楊宜興、陳雲龍、張碧玉、梁清葉、梁世宏、張耀明、吳宇君,及主任委員:陳雲龍。11/19舉行第二次籌備會議,會中確定於12/24召開成立大會暨首屆理、監事選舉。

自籌備以來,有賴王老師與諸多學員的辛勞奔走,及各位熱愛太極文化的同好們熱心支持與協助,在台北市社會局的指導下,本會終得成立。未來本會會員將秉持初衷,同時延續大家在這段期間互相協助的精神,繼續努力推廣,使本會日益茁壯,使太極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能晉德修藝,並回饋鄉里、社會。

本會緣起

籌備會委員 梁世宏 2006/12/20

【太極】源自中華民族特有的形上哲學系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世界上所獨有的。老子道德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魚太極圖】即完整展現了這個概念,自古以來太極拳同好亦普遍用它作為代表,以闡明萬事萬物都是秉持著陰陽的相對現象而得以完整存在。像是乾坤、雌雄、晝夜、榮枯、動靜、開合、屈伸、高低、左右,乃至於生死…等等皆然。既然拳稱太極,更無法自外於此。太極拳拳理分虛實,所以拳道便依此相對現象而臻圓滿境界。

擴大來說,這一相對觀念對習練太極拳者而言或可稱為『德、藝』。有德而無技藝,無能成拳;有技藝而少德,無能窺堂奧,致祥和。『德』為體,是本;技為用,是末,德藝兼修而成【藝術太極】,這便是本會命名由來,更是指導老師淡水王正勝先生日常對學生們耳提面命的教誨。

【論語】首篇『學而』開頭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勤學的同時,還要日日習練、用心體悟,日久自然能感受身心健康所帶來的喜悅。太極拳是一項男女老少都很適合的健身、養生運動,為此我們希望成為太極拳的推廣志工,將這份喜悅和更多朋友分享,這也是本會籌設初衷。

最後衷心感謝王老師的熱誠指導與帶領,以及對推廣太極拳的無私奉獻。沒有老師的感召,我們未曾想過推己及人;沒有老師的點化,我們仍是孜孜矻矻於追求招式美的一群,無從掀開門扉,感受太極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懾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