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築夢踏實‧夢圓太極 - 理事長於首屆第二次會員大會發表


親愛的會友:

HAPPY BIRTHDAY ! WE ARE 1 YEAR OLD. 時間過得真快,「藝術太極養生學會」於 95年12月24日成立迄今,轉眼間一週歲了。「合抱之樹,發於毫芒,」一顆種子經歷用心的灌溉會長成大樹。「藝術太極養生學會」於和煦陽光下播種,在王老師的春風化雨下萌芽茁壯。期間雖歷經風雨交加的考驗,仍然能持續到現在,靠的是王老師智慧合心及全體會員們所凝聚的向心力,而這兩者才是本會不斷成長的最重要動力。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功勞是大家的!

在這裡由衷感謝所有的師兄姐們,這一年來讓我有這個機會和大家共同學習與成長。為此我要再次表達誠摯敬意及謝意,感恩王老師的犧牲奉獻與帶領,也非常謝謝我們慧眼獨具的部落園丁們,不辭辛苦地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心靈居所,創造了一個理性與感性的部落格http://artoftaichi.blogspot.com/。「藝術太極養生學會」是一處讓您享受養生之道和擁抱太極健康人生的地方,是品味與修養的凝聚,是真情呈現,在互動中增進情感,將生活與e太極結合。我們深信,美好的事物必能覓得知音,太極達人,際會在此!

了解過去,才能立足現在,進而展望未來。「藝術太極養生學會」就像一個大家庭,是意見溝通、經驗分享、相互學習並建立共識的平台,需要成員們相互扶持才能繼續興旺。身為「藝術太極養生學會」的會員,是一項榮譽也是一份責任,我們都是一群太極志工,自願性的參與,加上無私的熱心服務,才能使會務蒸蒸日上。「太極」源遠流長,精深博大,剛柔並濟,身心並修。謹藉此機會,歡迎更多的太極同好知己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彼此勉勵,共創璀璨未來。

築夢踏實,夢圓太極,祝福諸位會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

理事長 陳雲龍 2007/12/23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搶先報導-[老師的話]

【部落格訊】以下是老師預訂刊載于首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上的文章,部落園丁搶先公開,以饗會友。

在教授太極拳的歷程中,各位是我見過最勤於追求拳理的一群,除了感佩諸位熱心的學習以外;也謝謝大家促使老師必須兢兢業業,不容有絲毫怠惰,讓我得以和大家一同成長。

一轉眼,學會屆滿週歲了,猶記得學會將成立時,大家熱烈參與、熱心幫忙,滿心期待著;當各項手續完成學會正式成立,大家歡心喜悅,就像喜獲麟兒般的高興。隨著時間的演進,學會就像嬰兒般從學爬行、學走路、學講話、學懂事、學處事……慢慢的成長;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難免鼻青臉腫,全身是傷,所幸有各位的細心教導與呵護,才能順利成長。期間不免有人獎勵,有人責備,但都是對學會的一種期望,期望它能快快成長,期望能更強壯、能更好。這就像我們對自己的小孩總有著無盡的愛護與期望,所以在付出心力的同時會要求好還要更好,只期望能如己所願。目前也許還有點差距,尚待改進加油,期請大家包涵。

感謝學會的幹部們不辭辛苦,熱誠服務、奉獻,在眾多會員的鞭策期待下,努力完成學會所交付的責任,不負眾望的培育著學會的成長。在未來的日子裡,更期待你們本著熱誠的初衷,繼續服務、奉獻,讓學會不斷成長、茁壯,期望會員們也能繼續給予指教及鼓勵。

老師未曾冀望學會成為強者,只盼它能在平和、健康、快樂的環境下成長,讓會員都能達到德藝雙修,且能感受到身心健康的喜悅,並能把這項男女老少都適合之健身、養生運動推廣給更多人分享,這是學會要走的方向及目標。願與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勉勵。(如果大家願意可以上部落格點閱去年學會成立時撰寫的『本會緣起』這篇文章,那裡有寫到學會命名由來與創設初衷)。


最後

願大家
平安 健康 快樂!
並祝福大家
聖誕平安!新年快樂!

王正勝 2007/12/23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在問「然後呢?」之前

我在一場讀書會上觀賞到一支叫「Did you know?」的短片,以及朱學恆先生的文章<我們的未來>。朱先生年輕我非常多,卻使人不得不尊稱他為先生,可列屬Web2.0時代的領袖群,天才型的一號人物。他二十啷噹歲起專搞奇幻文學作品的翻譯,成名作有<魔戒>系列,國內的奇幻文學市場自他而後起大發利市。賺到了一些錢,他發起一個計畫,帶領一群義工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OOPS開放式課程計畫」翻成中文免費提供大眾使用 - 仍在進行中,另外還從事許多其他的知識分享工作。

簡述<我們的未來>文中所載,朱先生是在美國休士頓Rice大學的一場研討會觀賞到這支影片,會場上聚集了全美知名學府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界人士,以及手握上億美金的教育計畫負責人;會議開始一句話也不說就先播放了這支約六分鐘的短片。而朱先生當天就把它譯成中文,並請台灣的義工進行轉檔和影片製作,傳上了Youtube。

請靜靜觀賞,播放前記得先打開喇叭。



*      *      *      *      *

這支片子最初是製作給一群美國的高中教師看的,背景是美國,談的是美國的教育;請參考下述朱學恆先生替該片所撰寫的引言。

『2006年,位在科羅拉多州的一所默默無聞的公立高中Arapahoe剛結束暑假;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校長請該校科技中心的負責人Karl Fisch為老師們解說一下目前教育界的技術發展和趨勢。正好Arapahoe高中獲得了一筆基金會的贊助,幫學校換了兩百多台的電腦,於是Karl就決定以讓老師瞭解未來趨勢的角度來製作一套投影片,希望他們可以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並且進而能夠讓高中生們面對這樣的改變。Karl從書籍、網路、政府資料中整理出了一些數據,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加入投影片中。(這些數據來自於「世界是平的」作者、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美國前教育部長、美國勞工部、麻省理工學院等等……)

在做好影片,配上音樂之後,他把這個影片取名為「Did you know?」;在校內老師面前第一次播放的時候,他還覺得忐忑不安,但幸好底下老師的反應很不錯,讓他覺得這影片似乎達成了他想要傳達的效果。

不過,他錯了。這達成的效果比他想像的還要大。』(註一)

*      *      *      *      *

如果有空的話,您試著再看一次(註二),播放前請先[關掉]喇叭,體會一下是文字、數字挑起您深沉的震撼,還是音樂?其實光一張接一張的投影片,就使我一層一層地往深淵掉落,內心滿佈悚懼,但仍有喘息與思考的餘地。一旦加上配樂之後,或許是我思考能力薄弱的關係,總覺得心上壓得重重緊緊的,除了對個人前途的恐懼外再也容不下其他。

我無意指摘影片內容的真實性,我相信這些資料是正確的,所講的也是事實。只不過改變這件事,不光是二十一世紀獨有的,人類歷史的演進不正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包括生活方式從狩獵、農業、工業到今天的資訊化時代;交通工具從步行、牲畜代步、船舶、人力車、汽機車到今天的飛機、磁浮列車;工具材料從石器、銅器、鐵器到今天多樣性的金屬、奈米…等等,無一不在變化,所以說改變這件事並不特殊。唯一會讓我感到喘不過氣的是網際網路,它使得所有面向的改變像是倒進了壓力鍋烹煮的食物一般,在強大的高溫壓力下被迅速改變了物理狀態,而且速度是前所未有、不可思議的快。快到讓人們只來得及注意個人財富能否擠進M的右邊那條細縫(註四),教育的目標也在此。那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數位落差、知識貧富,以及其所衍生的全球化社會問題呢?

我佩服朱學恆先生所說知識自由分享的理念(註五)。如果說知識就是權力與財富,而要取得知識的各種成本不斷提高時,那些人能取得呢?有錢人。簡單推論就是有錢人會因更多更好的教育環境而越有錢,窮人會更窮,中產階級則較容易被推向M的左邊那道深溝。

假使能讓知識無疆界地自由散佈分享,弱勢者才有機會公平競爭,也才有社會正義可言。一個沒有正義的全球化世界,我不敢想像那會是什麼樣子。而我認為應該要將這些都要考慮進來,再來問「然後呢?」


巫佣 96/12/17

參考資料
註一、 朱學恆先生推薦專文:朱學恆的路西法地獄 - 我們的未來?
註二、如果播放效果不佳,可下載影音檔<Did you know?>來播放。
註三、原作者的原文網頁:Karl Fisch's fish bowl
註四、推薦書:<<佛里曼>>著<世界是平的>、<<大前研一>>著<M型社會>。
註五、朱學恆先生簡介1簡介2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哈,萬萬沒想到

好幾個星期前在 YouTube上看到一支令人萬分驚喜的短片,內容是太極拳的套路教學示範。本想自個兒偷偷的練就好,無奈經過數十天的苦苦揣摩,仍然毫無所獲,只好不甘願的在這兒公開,但望諸位師姐、師兄就教。否則再擱下去,也只不過讓已有幾十年的影像更添數道歲月的皺紋而已。

請看 [鄭曼青 大師] 親自的「鄭子三十七式」。



「喂,大師兄!耀明大師兄,快來啊!!」

梁世宏 96/12/13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好文章,那兒找

有人說我的文章寫得蠻好,我明白這不過是自己人不敢嫌棄。可老實講,我的確有幾篇好文章,只不過沒在螢幕上而已。

很高興有人願意讀我寫的東西,無論您喜不喜歡,認不認同,只要您曾經看完,對我來說就是一種肯定。您的光陰何其寶貴,臺灣今年上半年約出版了23864樣圖書(註1),這還不包括網路上的佳作,而我何其有幸蒙您閱讀。盧梅坡詩云:「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白茫茫的一片大地,放眼望去淨是死寂。半空裡突地冒出一朵暈紅,再嗅到淡淡的清香。試想雪地裡沒有了那株梅花;又或者沒有那紅來襯托一片白,兩者都有缺憾。即便有梅有雪,沒有了觀賞的人,那也不過梅自香、雪自白,興不出意義來。如果文章所述是「梅」,文字就是「雪」,而讀者就是那位賞梅人,因為有了你們,這一切才生發了意義。

曾經好一陣子我成天在電腦上、紙堆裡漫遊著,不斷地尋找一些我也不知道的什麼,冀望某些片語隻字能填滿我也不明白的一種需要。當時我找了好多報導、寓言、心得來讀,這還不夠,親友們寄來更多,有單純字的,加插畫的,帶音樂的,各式各樣。我花了許多氣力閱讀,最後換得的是逐日再三地點閱而老嫌不夠。期間我慢慢發現看的當頭很容易就有滿溢的感觸,兼有一種充實的感受與意義,但總也使人輕易地就忘懷。像飲鴆止渴似的,必須不斷地讀、讀、讀,一旦停下來,我就像過了午夜十二點的灰姑娘一樣。「毒品」的效果不曉得是不是就像這樣,所以灰姑娘需要每天嚐一點能使她在晚上幻化成美麗公主的「仙丹」,才能夠在現實世界裡繼續奮鬥。

我反覆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我的生之氣可以脹得好大,但沒多久便洩光而無法持續。是因為撐持我的東西來自虛擬世界的虛幻符號嗎?還是因為這些故事來自遠方,看不見、摸不著?

鄧公班裡頭有位快上了年紀,但還算不上老的小學老師,今年她拼著病瘦的小個子在眾多血氣旺盛的身軀中奮戰掄元,考上了臺北藝術大學研究所。我問了好幾遍唸什麼來著,她耐住性子還帶些抱歉地告訴我好幾回,因為那名字除了很長以外,還很拗口,我始終只能記得…「古蹟」…的,以後也不敢再問了。她隻身在淡水租宿,工作穩定、沒有家累,而「老師」應該是社會上相當崇高的位子了,再高升上去也還是叫老師,所以我猜這並非她繼續深造的原因,那是什麼動機呢?北藝大可不好唸,她說是興趣。我雖然不懂,但一位溫婉的女子會對這些歷史陳跡有興趣,該有個美麗的緣故吧?

我說我有的這幾篇好文章都是生活周遭裡的故事,怎麼來的呢?因為常日裡總難免和許多人有著各式關係、各種相處,故事自然而然發生。不論是喜怒哀樂貪嗔痴…等等,進行當中就已經成了一篇好文章。而這些並非我一個人能獨自寫就的,是曾與我同時生活在這世界上的往者、生者一起活出來的。

幾年前鄧公的同學們年終聚餐,地點選在淡水紅樹林的一家歐式自助餐廳。那時正好是聖誕節前後,到處唱著「叮叮噹、叮叮噹,鈴聲多響亮」的快樂歌聲。或許是為了感染些歡喜氣氛,用餐的人特別地多,菜色也很豐富,感覺份外熱鬧。那天外頭寒氣颼颼,餐廳裡點亮了飽滿的暖黃色燈光來對抗。我們十來位同學將長桌子圈住,喜悅和諧的氣氛在席間盪漾。同學中有位年逾花甲,已半退休的媽媽,聊起了若干年前她和先生兩人移居淡水後的簡居生活;聊起了和劉爾良結識的經過,以及後來和老師相處的這段日子。說著說著,我耳中竟聽到了似有若無地抽咽聲,不油然我垂下了頭。我雖然不懂,但這裡頭該有個動人的因故吧?

像這樣的情節不僅僅發生在我的生活裡,也在你的日子裡,因為我們在時空的某個象限中彼此交會。

雖然全球化時代來臨,發生武力鎮壓僧侶的緬甸、或內有遜尼、什葉派系衝突,外有資本主義略奪的中東回教世界,還是有著嚴重種族、貧窮、疾病、戰禍問題的蘇丹,這些事件會影響我們,但值得關懷的並非只屬國際上的所謂大事;雖然這也是個競爭慘烈的時代,大家必須專注於提升自己的戰鬥力,好面對未來殘酷的世界人才大戰,不過值得關注的仍非只在自己的鼻尖上。每個人的眼光一眨就望向全球;雙腿一蹬就躍上了國際,提供反作用力使我們得以躍起的這塊土地以及相濡以沫的人,反而未曾在我們的視網膜裡留下影像。可惜不論我們跳得多遠、多高,或不慎在半空中摔下來,可能都還得落回這片我們曾踩踏過的土地。會不會到時候這兒已成人情荒土了呢?還是說沒關係,我們可以期待被弭平的世界中,在異國某個角落裡有另一群同樣關懷國際的人,他們會看到這裡的情況,會從天涯那端伸出溫情的援手。

當我不停地閱讀來自渺渺遠方,對我有如塵霧般的許多故事,久而久之發現其中有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像是翻拍的盜版電影,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重複上映。如果說這是歷史的必然,那我對這些事件已經洩氣麻痺就說得過去了。但曾有幾次我不經意地將視角從90度以上的仰角降回30至60度的俯角時,閱讀帶來的那份熱情再次直轟腦際,使你坐不住,要起身急踱步,讓血熱的心拋上拋下、拋上拋下,不如此我的肉體無法承受得起那股燙。然後,我的心依舊又冷了下來。這樣不行,我要投入陽光、荒野、張老師、主婦聯盟、法律扶助基金會、康復之友聯盟當志工(註2);我要領養棄嬰、輔導中輟生、照料失怙老人;我還要帶給臺灣媳婦、外籍勞工們臺灣原有的鄉里人情…等…等…等…,我要將自己燃燒殆盡。「呼…,」我大大吐了一口氣,疑惑著那跑出來這麼多地方需要幫助。而我成嗎?光一家老小就夠我夫妻倆張羅了,那來的空閑氣力去關懷別家子呢?得冷靜評估才行。

我常想得很多,卻總是做得很少。直到有次我坐在書桌前敲打著鍵盤,隱約覺得像在敲打著鼓風爐上火紅的生鐵一樣,「鏗鏘、鏗鏘」地將我捉摸不著的思緒打出了意義的形狀。而這些鐵鑄出來的文字在冷卻後縱然生硬,卻能醒目地逼著我去做一些事,而不光想做一些事。舉個最近的例子,上一篇「讓與不讓之間」刊出後,我搭捷運時老擔心同車上會有讀過的熟人盯著我,監視我有沒有按照所說的來做,這讓我比以往更多了一份壓力。要是被人撞見言行不致的話,那可真活不下去了,搞得我站著的次數比以往多了多。這個微不足道的動作惡狠狠地拆毀了「知」與「行」中間的藩籬。何況善無大小之分;善即是善,只有為與不為。我可以忖度自己的時間與能力,從立身處起,由近及遠,由寡及多去關懷社區、服務周遭的人,這該也算是善了吧。

現在開始我該不時推開電腦、丟開書本凝視身旁的人,即使親密如枕邊人、親近如家人其實都有我未曾探索的故事。再來我要望出窗外,走下樓去,那兒就有數不盡的好文章等著我去閱讀。我猜唯有如此切身,因閱讀而有的那股熱才不致於熄滅,充塞我胸臆中的那團不平之氣才有紓緩的一天。這麼做的同時我也確信我將眼見、耳聞這個世界因此而有的小小改變。

巫佣 96/12/9

註一:請參閱 [[扎誌]] [【台灣】2007上半年圖書市場觀察]。
註二:請造訪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張老師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法律扶助基金會康復之友聯盟,更多訊息請瀏覽 臺灣公益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