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在問「然後呢?」之前

我在一場讀書會上觀賞到一支叫「Did you know?」的短片,以及朱學恆先生的文章<我們的未來>。朱先生年輕我非常多,卻使人不得不尊稱他為先生,可列屬Web2.0時代的領袖群,天才型的一號人物。他二十啷噹歲起專搞奇幻文學作品的翻譯,成名作有<魔戒>系列,國內的奇幻文學市場自他而後起大發利市。賺到了一些錢,他發起一個計畫,帶領一群義工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OOPS開放式課程計畫」翻成中文免費提供大眾使用 - 仍在進行中,另外還從事許多其他的知識分享工作。

簡述<我們的未來>文中所載,朱先生是在美國休士頓Rice大學的一場研討會觀賞到這支影片,會場上聚集了全美知名學府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界人士,以及手握上億美金的教育計畫負責人;會議開始一句話也不說就先播放了這支約六分鐘的短片。而朱先生當天就把它譯成中文,並請台灣的義工進行轉檔和影片製作,傳上了Youtube。

請靜靜觀賞,播放前記得先打開喇叭。



*      *      *      *      *

這支片子最初是製作給一群美國的高中教師看的,背景是美國,談的是美國的教育;請參考下述朱學恆先生替該片所撰寫的引言。

『2006年,位在科羅拉多州的一所默默無聞的公立高中Arapahoe剛結束暑假;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校長請該校科技中心的負責人Karl Fisch為老師們解說一下目前教育界的技術發展和趨勢。正好Arapahoe高中獲得了一筆基金會的贊助,幫學校換了兩百多台的電腦,於是Karl就決定以讓老師瞭解未來趨勢的角度來製作一套投影片,希望他們可以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並且進而能夠讓高中生們面對這樣的改變。Karl從書籍、網路、政府資料中整理出了一些數據,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加入投影片中。(這些數據來自於「世界是平的」作者、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美國前教育部長、美國勞工部、麻省理工學院等等……)

在做好影片,配上音樂之後,他把這個影片取名為「Did you know?」;在校內老師面前第一次播放的時候,他還覺得忐忑不安,但幸好底下老師的反應很不錯,讓他覺得這影片似乎達成了他想要傳達的效果。

不過,他錯了。這達成的效果比他想像的還要大。』(註一)

*      *      *      *      *

如果有空的話,您試著再看一次(註二),播放前請先[關掉]喇叭,體會一下是文字、數字挑起您深沉的震撼,還是音樂?其實光一張接一張的投影片,就使我一層一層地往深淵掉落,內心滿佈悚懼,但仍有喘息與思考的餘地。一旦加上配樂之後,或許是我思考能力薄弱的關係,總覺得心上壓得重重緊緊的,除了對個人前途的恐懼外再也容不下其他。

我無意指摘影片內容的真實性,我相信這些資料是正確的,所講的也是事實。只不過改變這件事,不光是二十一世紀獨有的,人類歷史的演進不正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包括生活方式從狩獵、農業、工業到今天的資訊化時代;交通工具從步行、牲畜代步、船舶、人力車、汽機車到今天的飛機、磁浮列車;工具材料從石器、銅器、鐵器到今天多樣性的金屬、奈米…等等,無一不在變化,所以說改變這件事並不特殊。唯一會讓我感到喘不過氣的是網際網路,它使得所有面向的改變像是倒進了壓力鍋烹煮的食物一般,在強大的高溫壓力下被迅速改變了物理狀態,而且速度是前所未有、不可思議的快。快到讓人們只來得及注意個人財富能否擠進M的右邊那條細縫(註四),教育的目標也在此。那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數位落差、知識貧富,以及其所衍生的全球化社會問題呢?

我佩服朱學恆先生所說知識自由分享的理念(註五)。如果說知識就是權力與財富,而要取得知識的各種成本不斷提高時,那些人能取得呢?有錢人。簡單推論就是有錢人會因更多更好的教育環境而越有錢,窮人會更窮,中產階級則較容易被推向M的左邊那道深溝。

假使能讓知識無疆界地自由散佈分享,弱勢者才有機會公平競爭,也才有社會正義可言。一個沒有正義的全球化世界,我不敢想像那會是什麼樣子。而我認為應該要將這些都要考慮進來,再來問「然後呢?」


巫佣 96/12/17

參考資料
註一、 朱學恆先生推薦專文:朱學恆的路西法地獄 - 我們的未來?
註二、如果播放效果不佳,可下載影音檔<Did you know?>來播放。
註三、原作者的原文網頁:Karl Fisch's fish bowl
註四、推薦書:<<佛里曼>>著<世界是平的>、<<大前研一>>著<M型社會>。
註五、朱學恆先生簡介1簡介2

3 則意見:

Alice 提到...

恕我大膽回應:
沒有錯,網路發展, 網路資訊如同風起雲湧,擋也擋不住.好處是資訊的傳遞加快腳步;同時也跨躍了少數人把持的鴻溝.對於有心求知的人,很快的可以尋到解答解去心中的問題.
然而還是要懂得挖掘問題,輸入關鍵字,過濾資訊,取得解得問題的方法~有了這個基本功 自可以遨遊網際,暢遊書海.
可惜的是自由化之後的資訊良莠不齊,當然有非常精闢的, 也有內容泛泛佔用信箱的.
像是這個 "然後呢”好像恫嚇的意味多了點.
也不盡然是不接上網路就比一般人落後一大段吧.
我至今仍愛看長篇的報導,書面或影片都好,將來龍去脈說個清楚明白,讓人受用無窮.然而網路文章偏向扁平化的立即反應,沒法培養深度的認知與胸懷是個弊病.
看看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已經是網路上的資深使用者,學問上的追求態度有比我們還誠懇紮實嗎 ?
對岸的掘起已是不可漠視. 對岸為追求新生活,追求超越現階段的水平去創造未來水平的企圖心更為可怕.而他們在文化大革命毀損之後的深省~重新看重中國文化,自小學紮根, 以千鎚百鍊的詩經古詩詞為幼苗們啟萌,上朔遠古直追現代, 才是令人自嘆不如的.

遇到排山倒海的資訊攻擊怎麼辦 ?
先捨棄用不著或習氣不同的部份~這可以去掉一大半.再拿出我們的太極鎮定功夫來,化繁為簡,不丟不頂.像練站樁,練行步基本功一樣耐心的補自己的不足.寧可自己多作學問也不驚慌害怕.將自己練出特色來,有競爭性也就不怕受潮流的淘洗了.這是我的淺見.

無名

巫佣 提到...

我是悲觀的,對於科技文明不斷邁步向前這項事實。

春秋戰國至今兩千多年,往前到三黃五帝約五千年;再過去,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約兩萬年。好吧,算到猿猴進化成人類的五十萬年前好了,這和地球四五十億的年紀比起來,實在微不足道。而工業革命至今才兩、三百年,但這段時間科技的發展,比起先前的四十九萬九千七百年都還要多得多。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演化能力跟得上這個超大腳步嗎?我持疑。人等於是被自己所發明的科技拖著走。


不過對於文字,我倒是相對樂觀。文字的演變我覺得和媒介有很大的關係。

古時候竹簡刻字,後來的文房四寶,都和文字的發展有切身的關係。那時候如果要寫個三五千字、上萬字,在書寫或出版上都不方便;所以文言文應該是當時必然的趨勢。後來紙張生產、印刷技術愈來愈進步,這也對前輩們發展白話文有一定的影響。話可以多了,動輒數萬言也不算回事。

現在電腦螢幕成了文字的重要媒介,它有它的特性;加上網路的加壓,沒錯,不耐煩長篇大論了,沒空。但部份也是因為盯著螢光幕和使用鍵盤都還讓人不很方便舒適,自然更不願久久注視著滿是蝌蚪符號的畫面了。要讓人看得下去,字體大小要適中、字句段落要簡短、篇幅不能長,這都是我還在學習的。

我覺得新詩很適合在螢幕上閱讀,一幕儘夠看得了,不用猛往下捲,而且通常思索的時間比看的時間長許多;可惜的是,中文詩還是直書來得容易顯現出文字的意象。但不論橫豎,要你我用新詩來對話,只怕笑話百出。

未來,文字會怎麼樣地在電子螢幕上載道,說不定文言文是個好選擇喔。反正,我認為文學家們會試出一個形式出來,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這多麼令人期待;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多寫寫部落格試試,這並非文學家的專利。


不曉得我說得對不對?

Alice 提到...

謙虛求不足的心態是好的, 不需要妄自菲薄.
網路上的傳遞以聲光檔案較多,僅僅是現態的表述,無需被其魔幻效果迷惑.自可以節省下大量時間.

打個比方,我們的鄰國~朝鮮,以古代醫理為元神,拍了部精彩好看, 連我們也折服的連續劇”大長今”,還號稱傳統醫學是他家所出.這是不是表示我們一直忙著往前看,追著先進的知識而忘卻了自家的珍藏 ?

學習太極之餘,若是還能發掘更多老祖宗的精髓,神遊其中,修習演練,獲取更大的空間. 這個”然後呢 ”應該就不會是個問號了吧.

資淺的太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