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宏 96/5/11
拳名「太極」,不過這兩個字並非由此而來。太極思想不歸屬於儒、釋、道某家某言,且早已滲入諸子百家的學問裡,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太極拳不過是這種精神的一項應用,算是瞭解這個哲學的管道之一。也就是說專於太極者,不必然是太極拳高手,而我就認識這麼一位太極拳不怎麼厲害的太極行家。
他中等個兒,爽朗的笑聲時而從身上送出;不笑的時候,盡是滿臉堅毅,有一絲絲莊嚴的味道。他步伐清楚,當另一半在場時卻又顯得亦步亦趨。不清楚他的年紀,只曉得是幾個孩子的媽。南部人,跟著另一半來到北部生活。早年在家相夫教子,近年來幾名孩子陸續考進大學、研究所。凡聽聞過那幾個孩子的人,大體皆有所感於他們的手足之情,以及念家的心意,可以說他是教子有方。至於他的先生,常不在家,公務之餘幾乎全都奉獻給了太極拳。可是凡聽聞過他家的人,莫不稱羨於那井然有序的住家,兼之和樂融融的氣氛。我曾隨著一夥人拜訪他家,不知怎麼的,一進門眼睛似乎自動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黃暈,彷彿踏進了侯孝賢四、五十年代的電影場景。該怎麼說呢?不大的長形空間裡,端正的各式擺設,長形的茶几、餐桌,硬挺的木製沙發,還豎立著一台剛正不阿的大冰箱,好像連燈光都採矩形輻射而出。這人呢,如果不直挺挺地站著,或搭配著正襟危坐,就覺得不舒服。那時候,師母在廚房,幾個高得快撞破天花板的孩子跟著一塊兒幫忙著;他的先生則在客廳熱情地招呼我們。瞬間我驚覺自己置身於屋外凝視著這一幕,想像竟溜進了未央歌書裡一夥兒人窩在師母家裡高談闊論,自在、溫暖地享受著師母準備的豐富佳餚。久久,我的思緒都還飄盪在真實與想像的交界處,直到現在。我想這氣氛該當出自一雙辛勞操持的手。
有時候我會想,今天何其有幸受教於他的先生。他的先生早年沉迷於太極拳,之後擔當教練推廣拳藝,花了多少時間、心血。即使現在,每週二、三晚上,週六、週日早上教拳。遇到比賽,一個多月前還得另外安排時間幫選手們集訓,加上自己仍然持續鍛鍊精進,這樣過了多少歲月。只可惜老天爺給每個人的時間多寡是一樣的,以致於他的先生能分擔家務的時間就顯得少之又少了。初習太極拳,我因為他是師母而有所敬重;隨後馬齒日增,我敬重依舊,但已不是因為他身為師母,而是他在自己的人生戰場上卓然有成。如果經營一個家庭的成功能換算成企業利潤,那我想師母將是最成功的CEO,這家公司的市值也必然名列百大。這當然是妄言,因為這種成功並非主流價值,僅僅是社會上拿來襯托主流價值用的。當所有眼神集中在聚光燈下,少有人會注意燈下的暗處;可是沒有暗處,又如何對照出光亮呢?我呢?我會甘於當那暗處,扮演這種沒有掌聲的角色嗎?即使我願意,說實在的,也不見得有這份能耐。常有人說「成功男人的背後...」諸如此類,我深深不以為然,聽似讚許,終究是主流的價值作祟。一旦聚光燈改照原來的暗處,那背後不就成了前頭;幕前變成幕後嗎?至於聚光燈要照那裡,是取決於社會的價值觀。所以我寧可說:「成功女性的背後,才有......。」
有人說太極是二元論,舉凡陰陽、內外、明暗...等等,果如此,這二元該是既獨立,又相成。但不論如何,彼此間一定是全然對等的。為此每堂下課行抱拳禮,口中誦著謝謝老師時,我心裡頭也應懷著對師母的敬意,而這份敬意並非依附於老師身上。假使說太極拳的精髓在於捨己從人,試問,誰才是太極高手呢?
後記
我是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寫這篇文章,期間停停寫寫,字斟句酌,深怕筆下一不留神跌入萬丈深淵。不過我認為知我者如老師、師母,一定暸解我對他們兩位的誠敬之心無分軒輊。再者,「當仁,不讓於師。」有了孔夫子的鼓勵,我也就安心了。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誰才是太極高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4 則意見:
這篇文章寫的文情並茂,寫的真美!如果投稿到報章雜誌,搞不好可以抱個普立茲獎回來喔!但小弟擔心非本學會的網友,對文中的「他」恐有些混淆致無法體會本文的意境,因此畫蛇添足的澄清ㄧ下:
文中的「他」=「她」=「師母」,即作者所述太極拳不怎麼厲害的太極行家。他的先生正是大家最敬重的本會指導教練王正勝老師也!
耀明敬啟5/11
是一篇優美有趣的側寫, 看到第二段才知道這位高手是一位成功的女性.
我們要感謝她的默默付出成就了傑出的一家人.
謹在此敬祝師母 母親節快樂 !
資歷很淺的愛太極團員敬上.
看了這篇精湛的文章,豁然開朗,平日盲目的追求太極高手,卻不知真正的太極高手,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心裡,散發洋溢著" 內斂之美" 值得我們效法學習之! Konica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想像中,簑笠翁- 那太極高手,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生活中相夫教子。有德者不孤!師母,我們敬愛您!母親節快樂!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