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練拳養生首重「心平氣正」

張耀明 2007/05/15

天使俠女梁清葉師姊促成藝大太極養生班成立之因緣,實在功不可沒,這段歷史讀者不妨從雲龍會長「台北市藝術太極養生學會沿革」一文中細細品味。今摘錄片段如下:
「民國93年初梁清葉師姊參與淡水社區大學太極拳班研習,在王老師正勝的教導下,拳藝精進,感受到王老師和藹可親,教拳認真,一招一式細心又耐心的講解,每個細節都剖析得很清楚,讓學生能充分了解;指導學生正確的運動方式,避免造成運動傷害,要求學生量力而為,慢慢練習,不求速成、不貪多,只要有恆心的練習都可以學得很好,且身、心、靈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如此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清葉師姊,為讓如此優秀的老師分享其他拳友,向王老師提及是否可來關渡教授拳藝......」

我們除了讚嘆清葉師姊外,還有一群如師母所言「熱心服務默默耕耘的老成員」,例如辛苦的班長雲龍,總幹事宇君,財務長淑英,部落格守護者世宏、爾良與靜玫,常協助照相攝影的逸泓,還有宜興、意雯、淑華、玉芬、秋芬、碧玉(還漏掉蠻多的,尚請諸位師兄師姐為我補充)......,這個團隊真得很棒!

欣見大夥兒都樂於付出時間精力分擔會務工作,拳技好者不藏私地分享自己所學,互動中也都有雅量讚揚別人的優點,如同普賢菩薩十大願中「廣修供養與稱讚如來」之美德。但畢竟我們是修行中的凡夫,免不了帶有各式各樣的習性,團隊生活的互動中習氣尤易顯現,此時真要有學習菩薩「隨喜功德」的修養才不至於讓「不同的意見」演變成不悅甚至忿恨。拳論中有云:「捨己從人」,或許隨喜的智慧就在其中。亦即付出後不因別人的讚美而自滿生傲,也不因別人的批評而心生怨言,要有「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斷也」的胸襟,否則咱們不就練「短」拳了?!

另外,大夥兒齊聚ㄧ堂的主要初衷是「練拳養生」,如果忙碌於會務工作而影響到自己練拳時間,例如無法抽身聽王老師講解套路細節,或者忙到作功操打套路時間一半都沒有,或者常拼著不睡覺半夜起來為大夥兒準備早餐.....,試問那天練拳當下心能平靜嗎?如果週遭也出現了不只一次關愛的聲音(寫文至此,不禁讚賞練拳之緣讓大家變成了好朋友),那就真得要自我反省了。如同打拳時姿勢已偏差一樣(通常自己看不到),此時更應靜下心來重新思考「我當初來此練拳的目的」為何?或者以謙讓闊達的心胸,向班長、老師或資深前輩們請益如何調整做事的方式才是。因為「先在心,後在身」,「心平方能氣正」,如此練拳才有味道,也才能真正養生啊!

1 則意見:

匿名 提到...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字裏行間,句讀章篇中,有溫馨真情.藝術太極養生學會;綻放您未來的燦爛.
Konica 96.05.15